
生 年:1907—1995 籍 贯:台州临海 所在学部:生物学部 当选年月:1955年6月 所在单位:中科院生理所 神经生理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先后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研究生;考取清华大学留美硕士,英国伦敦大学生理学博士,师事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A·V·HILL教授,进行神经和肌肉生热的研究,再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逊基金医学物理学研究所从事医学物理学研究。先后在协和医学院及北平师范大学任讲师、副教授,重庆上海医学院生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一级研究员并代理主任;1946年赴美国纽约,为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1948年4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聘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上海分院)副院长。1981年5月中科院第4次学部委员大会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生物学部主任,同年2月首任中科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先后被聘为英国、加拿大生理学会、美国神经学会、生理学会名誉会员,亚太地区生理学联合会荣誉会员,美国加州大学名誉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1—1993年连任三届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理事,伦敦大学大学院院士。一人获得如此众多而崇高的荣誉,在中科院各学部中是仅见的。他是首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科学协会第一届委员,是我国近代生理学的倡导人,投身生理学事业68年,奔走于国内外,为中国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专长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表有关生理学方面的科研论文80余篇,有《生理学大纲》等专著出版。1930年至1933年在肌肉和神经的能力学研究中,于1932年发现了静息肌肉因拉长而增加放热的现象,后来被命名为“冯氏效应”。1936年至1941年研究神经肌肉接头生理,是国际上公认的这一生理学领域的先驱者。后研究神经肌肉间营养性相互关系,首次证明了多运动神经元决定肌纤维类型的途径,除通过神经冲动的活动外,还有特殊的营养性的因素。于1962年发现了鸡慢肌纤维去神经后肥大。举世公认的“冯氏效应”及神经肌肉接头化学转递理论,首次提出钙离子与神经末梢的递质释放有特殊关系的设想,为我国生理学界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晚年致力于开拓突触的细胞分子生理学领域,特别是突触可塑性的研究。1995年4月病逝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