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三饼 |
||||
|
||||
萝卜丝饼 临海的紫阳街是我常去的地方,看到各色的酒幌、老药店、打铁铺、秤店之类,我常有时光倒错的感觉。虽然是清朝的老街,但我总觉得,《金瓶梅》这样的故事,有可能发生在这里。《金瓶梅》里那些争闲斗气的事儿,我不爱看,但我喜欢《金瓶梅》的吃,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闹猛。《金瓶梅》里一写到吃,劈头盖脸便是“登时四盘四碗拿来,桌子上摆了许多嘎饭,吃不了,有是两大盘玉米面鹅油蒸饼儿堆集的”,此外就是“银瓯儿里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里仁梅桂白糖粥儿”。而这些好吃的东西,紫阳街上全有。如果一个外地朋友来,你带他到紫阳街、白塔桥走上一遭,吃了三两小吃,他对临海马上会产生几分感情,虽不是一见钟情情定终身的那般强烈,但却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那份缠绵。 早些年,紫阳街上有一种萝卜丝饼,味道真是不一般的好。外面炸得金黄,里面的萝卜丝,细嫩无比,咬一口,热乎乎,香喷喷,还有丝丝的甜味。如此美味的萝卜丝饼,不多吃几只怎么对得起它呢,惭愧,一见到好吃的,我等贪吃鹫的本性就会暴露无遗。论起我在吃上的壮举,吃几只萝卜丝饼还真不算什么,有一年到东北,与同事打赌吃东北饺子,我“竟然”吃下三十只东北饺子,同事输了,乖乖钻了桌底。 萝卜丝饼美味,但做法简单,白萝卜洗净切成细丝,将瘦猪肉切细,和萝卜丝调成馅,放入铁丝模子,舀一勺面糊,倒入铁丝模子中,连模子入油锅炸至金黄即成。萝卜可健胃、理气、消食,不是有句话吗,“冬吃萝卜夏吃姜,气得大夫满街走”。 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萝卜丝饼,是在临海吃到的。上海人把萝卜丝饼,叫成油墩子,一点创意也没有,上海人把拖布,也叫成墩布的。 梅干菜饼 在台州的大街小巷子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路边一个简陋的炉子旁,围着一群放学回来的孩子,他们的眼睛盯着炉子,咽着唾沫,他们翘首以待的,不是龙肝凤髓,而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小吃——梅干菜饼。 仙居的小吃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梅干菜饼。只要台州街头巷尾有卖梅干菜饼的,十有八九是仙居人。一张做饼的木桌,一个油桶改装成的炉子,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好吃的梅干菜饼就是放在大壁炉里烘出来的,炉芯是用泥土垒的,他们手脚麻利,一眨眼工夫就做成一只饼,右手托饼,两面沾点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薄饼放进壁炉里,等上两分钟,用饼钳一夹,喷香的梅干菜饼就出炉了。 梅干菜饼圆圆大大,里面有梅干菜,有精肉,葱花,烘出来时,热乎乎的,冒着气,乍一看,长相之丑令人绝倒,圆圆的黄面饼上,东一块黑,西一块焦,不过,咬一口,酥香可口,香气漫溢,脆而不硬,肉丁酥香,肥而不腻,菜色乌黑油亮,菜肉香气浓郁,肉味与菜味交和,咸中带甜,越吃越想吃。 我小时候认为,天下最好吃的饼,就是梅干菜饼。一直到现在,吃过各种各样的饼,我还是坚持认为,仙居梅干菜饼的美味,天下无双。一个新疆朋友老跟我吹他们的馕,说他们的馕如何如何的,他到台州来,我请他吃仙居烧饼,他吃了一个,还要。吃完后,从此不在我面前提新疆的馕了。 记起慈禧太后的一个小故事,这个霸道的女人对小吃相当讲究,因御厨赵永寿做的肉末烧饼好,赏给他花翎一枚、白银二十两。如果慈禧太后当年吃到仙居的梅干菜饼,赏钱没准会加上一倍。 燕啊燕,飞过天。 天门关,飞上山。 山头平,好种菱。 菱角出,好种粟。 粟头摇,摇过桥。 桥上打花鼓,桥下搨麦鼓。 宁溪的二月二灯会很有名,同样出名的,是它的麦鼓。 上面这首台州童谣里,就写到台州的小吃——麦鼓。宁溪的麦鼓相当出名,早些时候,宁溪朋友跟我提到麦鼓时,我还以为是火烧饼之类的小吃,春三月到宁溪踏青,尝到了麦鼓,才知道,大名鼎鼎的宁溪麦鼓,原来就是麦饼。 宁溪麦鼓有咸有甜,甜的馅是用红糖和芝麻做的,咸的是梅干菜、萝卜缨,再加入猪肉、虾皮、葱花等。馅里的猪肉,其实是当地农民自腌的腊肉,这种腊肉是用农家自养的土猪肉腌制而成的,有别样的咸香,我大概只有湖南吃过这么香的腊肉。宁溪的麦鼓出名,跟做馅的腊肉有关,现在很少有这么鲜美的腊肉了。至于梅干菜、萝卜缨,也是当地村民自己加工的,当然别有风味。 我一直没搞清楚宁溪麦饼为啥叫麦鼓,后来看宁溪人烙麦鼓:面饼放在鏊盘里烙,腊肉的油慢慢渗出,空气中散发腊肉特有的香味,再烙几分钟,这饼的中间受热膨胀,慢慢地鼓了起来,难怪称之为麦鼓。
(作者:王寒)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