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台州记忆  > 台州史话

皤滩古镇

发布时间:2012-06-13 16:47 信息来源: 信息中心 作者: 张凌康 浏览次数:

仙居县拥有独天独厚的山水景观和人文资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皤滩古镇也因此被撩开历史尘封的面纱,走入大众的视野。因其历史文化的厚重,尤其以古街、桐江书院、枫树桥三透九门堂、针刺无骨花灯等为代表的皤滩古镇旅游资源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在江南旅游界声名鹊起。20002月被省政府核准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现已相继荣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旅游强镇”、“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景点”等称号。

皤滩古街萌芽于唐代,发育于宋代,成长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衰落于民国时期。皤滩地处仙居中部,距县城约23公里,位于仙居母亲河——永安溪边上独一无二的五溪汇合点,即朱姆溪、万竹溪、九都坑溪、又黄榆坑同点汇入永安溪,故有夜观五月(指五个月亮倒影)之景。又地处东向(水路)台州弯椒江、灵江,西溯永安溪至水埠头的终点,又是西向(陆路)“苍岭古道”的起点。为东南沿海通往内地(浙西、赣、湘、鄂、皖等地)商业流通交汇点,成为古代浙东南著名商埠和古代食盐之路重要中转码头。皤滩意为“白滩”,属水陆交汇之地,是河谷平原中一处凸出的滩地,滩上全是白色的鹅卵石,故称“皤滩”。唐光化年间(898901年)开始,皤滩渡口形成不定期集市;北宋景德四年(1007),也就是正式改永安为仙居之年,集市正式定为农历三、六、九。至清朝中期,形成了一条长2公里龙形古街。西为龙头,东为龙尾,龙头所对正是五溪汇合点,这是巧合还是古人的臆造不得而知。龙尾所在处至今还矗立着一座国内罕见的砖雕坊,高3.5,跨度8,砖头上刻着一组组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仙鹿、花卉、人物等图案。龙身弯曲有致,有9处是直角拐弯,路面用鹅卵石拼铺而成。街两旁至今还保存260多家店铺,街后排列一长溜船埠,著名的有小埠头(官埠)、永康埠、缙云埠、金华埠、丽水埠、东阳埠、龙泉埠、安徽埠、河南盐栈等。旺季时每天停靠埠头的长船达四、五十艘,主要经营食盐、布匹、山货、陶器等。尤以皤滩盐埠头为起点,经苍岭古道越缙云,过金华通向内地的“盐道”,即著名的东、西“食盐之路”,每年经此送往各地食盐达5000吨以上。“担私盐”为许多家庭主要谋生手段。成为“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的商贸重镇。

古街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仍完整地保持了原有古老格局。拥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面积108000平方米,各朝古建筑620间,大部分建筑是木质的。是浙江省保存最完整、风貌较独特的古文化遗产之一。被专家学者们誉为“中国古街文化的博物馆”,它不仅使人们欣赏到古代中国商用建筑的特色和艺术风格,而且更可体现一千多年来江南经济、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乡风民俗。古街是商居两用结合体,故除了店铺外,还有不少为当时大家宅居和书香门第,其中以长门堂、何氏里门堂、胡公殿、春花院等最为突出。

长门堂又称“贻厚堂”,因在正堂太师壁上端挂着一块书有“贻厚堂”贴金的匾,由桐城张若震题于雍正壬子(1732)孟夏月。在正堂门楣上挂着书有“洛社名高”四个字,右上主题有祝词是“瓒璜年学兄六旬荣寿”,落款为“琼台齐召南” (齐召南,清代天台人官至吏部侍郎)。长门堂建筑有自已的特色,一些专家认为是宋代风格。两厢的牛腿、梁柱的雕刻采用剔空的透雕技术,在正堂楼板下的角柱上用斗拱,既美观又坚固。其天井由两个方形天井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长方形天井,天井都用鹅卵石拼成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花上方为两条活灵活现的龙。

何氏里也叫大学士府,据传何氏家族曾出过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何氏里是一个大天井套几个小天井,厢房连着闺房,后花园通船埠的典型江南民居。据考证为宋代建筑,明清作过修整。穿过天井,正南是报官厅,两边木扳墙上,贴满密密麻麻的官报,字迹依稀可见。报官厅太师壁上曾挂着一块贴金的“大学士”匾。穿过厅堂,过边门即为后花园,围墙外是一大片桔林,也就是当年的丽水埠。后花园南边有一座读书堂、一口千年古井和小姐闺房。据传当年小姐闺房的房梁能随天气变换色泽,俗称“变色梁”。梁上雕有12条形态各异的鱼,寓意“月月有余”。梁柱牛腿上雕有凤凰、兰花、白鹤、玉兔等浮雕,古色古香,沁人肺腑。

胡公殿是为纪念胡则而建。胡则(963——1039),字子正,北宋名臣,曾任兵部侍郎等职。他的夫人陈十四娘娘是皤滩古街人,故有“皤滩子丈(女婿)胡公帝”之说。他曾三次来皤滩省亲,谦和近人,皤滩人次次夹道迎送。毛泽东主席曾誉他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宋代名臣。

春花院位于古街最繁华的地段,是一处开张于明清时期,至今保存完好的妓院。有房30多间,大小天井3个,后花园一个,占地面积5亩多。临街正门边的柜台一侧还竖着写有“色赛春花”的招牌,正堂屋檐下的地面,用鹅卵石镶嵌成9个铜钿,环环相扣,中间是一朵鲜花。正堂八扇大门上的漏窗交条中心都是一组雄雌配对的动物,中院的厢房为喝茶听歌的厢房,梯形的天井也是用鹅卵石镶嵌成双狮争钱的图案。后花园过道的天井又是一幅九连环叠钱图,其铜钿直径为一米多。整座建筑无不反应古代妓院建筑风格。

在古街上还有红十三军时期重要的遗址遗迹。当时红军游击队交通站就设在古街隐蔽的角落,长期负责党的秘密交通联络工作,承担着收集情报,传递信息,交通往来,为游击队采购物资等特殊使命,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现已在古街上建有红十三军第三团(师)纪念馆里,翔实地展示了红十三军第三团(师)的战斗轨迹,尤其涉及金永洪、陈家谋、王钦段等当时活跃在皤滩境内的一批历史人物。纪念馆成为人们面怀先烈、重温党的历史的教育场所,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

由于“八方商贾聚龙街”,迁居皤滩。古街居民姓氏繁杂,据2000年调查,皤滩古街姓氏有40多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又有各地优秀文化的融合。明清时期,皤滩古民乐队先后吸收了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的合并腔调“皮黄”,形成了以“小开门”开篇,“花灯颂”、“金蛇狂舞”、“铜钿鞭”、“小放牛”、“反二黄、西皮调”等名曲为主旋律的《皤滩调》,深沉稳重,凝炼肃穆。元宵前后,在古镇举办“板凳龙”、“鲤鱼跳龙门”、“轿里狮子”、“卷地龙”等本地特色鲜明的民俗节目,以及由安徽、金华等地输入的“打花鼓”、“婺剧乱弹”等。同时又可品尝当地油圆、烧饼、泡鲞、柴叶豆腐等传统美食。

针剌无骨花灯  古街的文化底蕴深厚。漫步古街,古风扑面,恍如走进唐诗宋词的意境里。古街现建有一座皤滩针刺无骨花灯展厅。这花灯号称中华第一灯,起源于唐朝,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皤滩民间就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当时人们把花灯称为“唐灯”,也有人叫它“神灯”。这种花灯没有骨架,全灯由十几片(最多的五十八片),用绣花针剌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且轻巧能飞。民国时期有一对“仙居皤滩花灯”在杭州展出时,外宾看后,赞不绝口,外宾又称它为“神奇的无骨花灯”。制作花灯工艺比较复杂,要经过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背、刺绣、竖灯、装饰等十道工序。 199610月荣获“96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展览会”国际金奖。同年12月又荣获“96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品博览会”金奖。199712月浙江省电视台在“文化时空”里,专题播放《浙江一绝、皤滩花灯》节目。 20063月又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同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2005年制作的“龙凤灯”于2006年被国家邮政总局入选为“中国灯彩”特种邮票,在台州属首例。同时,花灯被拍成艺术宣传片,赠送给各国大使馆、领事馆和各国来访的文化官员。这种花灯的式样现己发展到20多种。

桐江书院为江南第一书院,东南道学正渊,永安溪流域的文化摇篮,距古街1公里。书院系宋乾道年间(11561173),由晚唐诗人方干第八代孙方斫举资创建。书院现占地大约面积150亩,并有牌坊、状元桥、折桂园、游乐场、读书廊、道渊古宅和古戏台等景点。书院主体布局恢复如初,由正门、鼎山堂、大成殿及东西厢房构成,内布置明有伦堂、先贤厅、读书屋、山长室等,供奉孔子、朱熹等人的塑(雕)像,陈列理学脉络、朱子学说、书院编程和仙居历史文化名人真迹等,向人们充分展示江南书院文化内涵。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数次莅临,为书院题名并遣子就学,他所题 “鼎山堂”匾还存。乐清王十朋慕名来此求学,后得中状元。数百年间,书院饱经风霜,几度遭毁,但摧而弥坚,人文渊薮,至今古风犹存。书院周围鼎山叠翠,鉴水萦回,古木成荫,良田阡陌,耕读气息十分浓郁。

三透九门堂位于皤滩乡枫树桥村,又称枫树桥古民居,建于清代。原有房门118间,现存98间,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民居前后左右相连,四面围合,走廊迂回,随便踏进哪间屋檐下,就可以沿廊避雨蔽日地走到另外房间。门堂天井成方,均以鹅卵石镶嵌成八卦、菊花、双狮挪球等图案。檐口、瓦当、斗拱均有雕饰,交条门窗,皆雕刻龙凤、景观、八卦等。建筑特点是两进厅堂,两侧有厢,门堂套门堂,前后与外界相通;房顶为双坡型,墙为砖石本色或粉白面,青灰色瓦片,深紫红或本色门窗,有中国传统建筑造型艺术的共性。

有着“龙舞九曲穿皤滩,人共溪声到小堂”的赞誉的皤滩古镇,不仅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提供了考察研究的范本和基地;同时也应成为人们穿越历史、怀古怀旧释放情怀的历史天空。

 

                                      仙居   项军美

                                        20124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